中国商盟网

用户登录

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

刘伯承晚年双目失明,向华国锋提了一个要求,如不答应不进八宝山

2022-03-21/ 中国商盟网/ 查看: 214/ 评论: 10

摘要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元帅与世长辞。在此之前,他就已经病重丧失了生活自理的能力,生命的最后几年基本上都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元帅与世长辞。在此之前,他就已经病重丧失了生活自理的能力,生命的最后几年基本上都是在病床上度过的。

这位开国元帅的健康始终牵动着很多人的心,得知刘伯承身体状况的华国锋特意前去家中探望。

图1晚年刘伯承元帅

躺在病床上的刘伯承得知华国锋来了,已经双眼失明的他向前挥挥手,将华国锋叫到床边。他拉着华国锋的手,示意他靠近过来。华国锋见状俯身贴耳过去,只听刘伯承用虚弱的声音说道:“我死之后,只有一个要求,一定要帮我转达小平同志,否则我绝不进八宝山。”

究竟是什么要求呢?令老帅态度这么坚决?

在刘伯承元帅过世之后,他的遗嘱被人公开出来。这个朴实的要求见证了一段友谊,也见证了刘伯承元帅为国为民的一生。

博学元帅,屡出妙言

作为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之一,刘伯承少年从军,戎马一生。从护法战争开始,他就是“手执青锋卫共和”的一员猛将。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刘伯承亲历了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打出了许多经典的战役,至今仍被收录在国外的军事教材中,供后人研究学习。

图2刘伯承元帅

老搭档邓小平常说刘伯承博学多识,不管是引古论今还是地方谚语,总能被他讲出话来。他还融会贯通,将晦涩的战术转变成通俗易懂的歇后语,让战士们能够轻易领会。他巧妙地将任务、敌情、我情、时间、地形。这五个要素比作战场上的五行,常对将士们说“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

他常说,“打仗要多用脑子。敌我斗争,不仅是军事力量的比赛,还是政治、经济、文化全部力量的决斗。不仅斗力,更主要的是斗智。”因此刘伯承会细致分析每场战役中地形、敌军的不同特点,以此来制定不同的战术战略。

他在平汉战役中提出“攻弱则强者也弱,攻强则弱者也强”的观点;在大别山区打化整为零的游击战;在淮海战役中提出“夹其额、揪其尾、断其腰,置之于死地”的独特打法;在大凉山与彝族首领结盟,让红军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从通过国民党的封锁。

图3左1邓小平中刘伯承右朱德

1927年,35岁的刘伯承受中央委派前往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进修军事。为了能跟上课程进度,已过而立之年的刘伯承从零开始,不分昼夜地自学俄文。有时候看书的时间长了。已经失明的右眼假眼磨得眼眶疼,他就把假眼球摘下来再接着看。

他在给重庆的老友王尔常的信中写道:“我已经年过三十,才刚刚接触外文。没有来苏联之前,朋友们都十分担心。但是我看到苏联刚建国时还十分艰苦,各地都有饥荒,但现在已经能为我一个外来人提供牛奶面包。反观我们四川的人民,个个面露菜色,甚至连豆花都触不到,如此就激励了我用心钻研,将军事知识学精通,回去再报效祖国和人民。”

正是这份对人民的拳拳之心,不断地激励着刘伯承,让他有动力学好俄文。他自己也说道,“视文法如钱串,视生字如铜钱,汲汲然日积月累之;视疑难如敌阵,惶惶然日夜攻占之。”不出几个月,他已经能自由阅读俄文书籍了。

图4

他将“兵不厌诈”运用到极致。自古以来,在同一地点多次伏击乃是兵家大忌。但刘伯承却偏偏剑走偏锋,创造出三天内在同一地点伏击两次的经典战役。1937年10月26日,刘伯承在七亘村设伏,打击了日军的轴重部队,歼灭300多日军,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和骡马。

战后他判断前线急需物资,日军必定会再次向平定运输军需品,日军向来骄横,绝不会因为一次伏击就放弃七亘村这条近路。同时他预料,日军不会想到我军仍在用一地点再次设伏,因此七亘村是再次伏击的绝佳地点。

10月28日上午,果然不出他所料,日军以100余骑兵和300余步兵掩护辎重西进,成功进入我军包围圈,最终击毙日军百余人,缴获大量军需物资。战后总结时,刘伯承将这一战术称为“重叠待伏”法。国民党军官卫立煌不禁感叹,这场战斗可以称得上是战争史上的“奇迹”。

图5邓小平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带领中国探索改革开放的新发展道路时,提出的“黑猫、白猫,只要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和“摸着石头过河”等经典言论一度上升为治国政策,但实际上都是刘伯承说过的话。邓小平与刘伯承搭档十三年,长期的合作让他也在刘伯承的潜移默化下不知不觉中就记住几句他的名言。

刘邓大军,所向披靡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伯承任129师的师长。1938年1月,邓小平调任129师的政委。其实这并不是他们第一次见面,早在1931年,刘伯承和邓小平相继来到中央苏区,两个老乡就一见如故,但此时他们也不会想到之后两人会有13年共同指挥战斗的经历。邓小平后来回忆第一次与刘伯承见面的场景,他说:“伯承是个忠厚、和蔼、真诚的人,他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他们一个师长,一个政委,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两人的合作亲密无间。虽然年龄相差十几岁,爱好也不尽相同,但丝毫没有影响他们之间的合作。战场上他们相辅相成,在两人的配合下,129师缔造了一次又一次的传奇战役。

图6刘伯承、邓小平

1938年初,129师奉命转向敌后战场,刘伯承和邓小平带兵驻扎太行山。当时正逢日军分三路大军进攻山西,129师奉命切断来自石家庄方向的援军。在这重重围困的情况下,刘伯承和邓小平细致分析地形,把握战机,发动多场伏击,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3月14日,129师的主力部队进驻浊漳河畔,把指挥部设在了杨家庄。刘伯承派人侦查到潞城有日军驻扎3000多人,而黎城则驻有1500多人,少了近一半的兵力。深夜,作战室里静悄悄的,只有刘伯承翻阅敌情通报的声音。

看着从日军那里缴获来的1/50000的地图,刘伯承发现神头岭距离潞城只有20公里,村里有一条山路从山下穿山而过。路边都是密布的山林,山势地形起伏很大,到处都是冈峦巨石,最适合伏击,当即计上心头,心中的作战方案逐渐成型。

他将各军参谋找来,商议作战方案。刘伯承决定将主要兵力部署在神头岭设伏,派出小股兵力偷袭黎城,吸引潞城的敌军前去支援,经过那条必经的山路时就可以将敌军一举歼灭。

图7邓小平刘伯承

但当他们来到神头岭实地考察之后,却发现神头岭不过是一个小山头,到处都是断壁残垣,树木早已被砍伐干净,连准备埋伏的公路旁边都很少能找到合适的掩体。侦察了一番,只有以前国民党军队留下的一些工事,但也因为时间太久早已破败不堪。

几位参谋见状连连摇头,认为伏击的方案不适合这次行动。但刘伯承思考一番后决定伏击计划不变。“兵者,诡道也。”剑走偏锋才能取得意料之外的效果。

在刘伯承的坚持之下,3月16日,正式拉响战斗。经过近7个小时的鏖战,129师成功歼敌1400多人,缴获各类武器550多件,俘虏敌军80多人,成功打压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强力地支援了后方战场。

在最艰难的抗战年代,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129师成为太行山上插入日军心脏的一把利剑。从山西的长治、潞城、黎城、武乡到河北的涉县,他们用脚步丈量了太行山的每一个山头,每一处山岗都留下他们并肩战斗的痕迹。

有人评价刘伯承和邓小平的工作方法各有特色,刘伯承是“举轻若重”,邓小平则是“举重若轻”,两个人恰恰是相辅相成,互补互促,缺一不可。根据两人的老部下回忆,刘伯承在日常生活中平易近人,十分关心同志,像一个慈祥的老父亲,对待工作却细致入微,极端负责;而邓小平则会严格要求干部们,干脆果断的指出工作出现的问题,督促人们思想进步,更像一位严师。正是这样的慈父严师,带领着129师成为一支无敌之师,在抗日战争和解战争中屡建战功。

相知相顾,一生挚友

刘伯承的用兵如神是从一份份战报、一张张地图中总结出来的。他总是习惯在战前对当地的地形、敌军的情况进行细致分析,这就需要做大量的案头工作,这对右眼失明的刘伯承来说,无疑会给自己的身体带来很大的负担。

因此,129师的作战室里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刘伯承站在作战桌前,邓小平则在他旁边帮他举着蜡烛,刘伯承借着烛光看作战图。每当他指到一个地方,邓小平就拿放大镜看看,再把地名读出来。老部下坦言,革命了十几年,从未见过这样深厚的战友情,就好像当世的伯牙与子期,高山流水,得一知己。

图9刘伯承邓小平

人们都知道刘伯承战功赫赫,却不知道他为了战争胜利、解放全国曾负伤9处,甚至几次都面临生命危险,除了在护法战争时就受伤失明的右眼,还有过两次严重的受伤,一次在左腿,伤口靠近神经组织,受伤后一度不能行走;另一次是在右腿,流弹打到股动脉在大失血,术后一度感染甚至面临截肢的危险,康复后也留下了后遗症。

邓小平知道刘伯承的身体情况,总是把一些签发电报、起草报告、组织实施等一些简单繁琐的工作揽在自己身上,要求师部的工作人员尽量不要拿一些琐事打扰刘伯承。时间长了,129师的官兵们都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小事找邓小平,大事找刘伯承。

不光是邓小平关心刘伯承的身体,刘伯承也时刻心系邓小平的安全。身为政委,邓小平经常要离开驻地去开会检查工作,有时还需要穿过敌占区和封锁区,因此每次去开会都要做好万分的准备。

图10刘伯承

1942年3月,邓小平要去太岳检查工作,出发时刘伯承亲自将邓小平送了一程又一程。送走刘伯承之后,刘伯承立即把参谋长叫到跟前嘱咐:

敌人最近频繁扫荡,现在正是危险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保证邓政委的安全。立即发电报,通知邓政委要路过的哪几个地方的人,让他们随时将接待情况汇报给师部,必须当天就要送到!

嘱咐过参谋长,刘伯承还是不放心,时不时就去值班室问问邓小平的情况,看看下一个站点有没有安全接到他。

3月19日晚上,值班室工作人员向刘伯承报告邓小平当晚就要通过白晋线去太岳。当时的白晋线属于敌占区,因为它重要的战略地位,日军在此投入了大量的兵力,是重点防守的地点。刘伯承听后放心不下,立刻去值班室自己守着,想要第一时间获得邓小平的消息。

夜渐渐暗下来,值班室里昏暗的烛光独自跳跃。刘伯承看着还是一点动静都没有的电报机,在战场上面对敌军都淡定自若的刘师长不停地在房间里踱步。

图11刘伯承

夜深后,刘伯承让值班室的两位小战士去休息,自己等着就可以。两位战士说:“师长您去休息吧,我们不困,在这里守着邓政委的消息。”刘伯承也不再与他们多说,直接一手拉着一个把他们来到隔壁的休息室,眼看着他们躺下才回到值班室,一边等待平安到达的消息,一边检查值班日记。直到陈赓发来邓小平已经平安到达太岳的消息,刘伯承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才起身去休息了。

刘邓之间的配合,是思想和意志的高度一致。翻看刘邓签署的联合电报就会发现,除了一些两人在不同地点分别签署的文件可以清楚地分辨是谁的决定,剩下的文件全都很难看出是谁的手笔。

一份文件里既有邓小平注重的根据地后方支援问题和地方武装协同配合作战的问题,也有刘伯承对战役的细致分析和战后总结,以及他归纳创新的一些战术战略问题。

所以后人在编写关于两人的文集时常常是刘中有邓,邓中有刘,材料都是在一起研究,然后再分别算在两人的思想成果上去。和他们一起工作过的老战友动情地说,“刘邓之间的关系,是连一个顿号都放不进去的。”

图12从左至右王维舟贺龙刘伯承许世友邓小平重庆相会

这样的默契和信任还体现在战时的每一天、每一次决策中。129师的同志们都知道,只要是邓小平决定的事情,刘伯承绝不会反对,只要刘伯承表过态,邓小平也一定全力支持。刘伯承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政委已经说了,那就这么定了,立即执行命令!”

正是因为邓小平对刘伯承坚决的支持和维护,让刘伯承可以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放开手脚去大胆尝试新的战法战术,往往能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朱老总都曾盛赞刘伯承军事理论造诣深,创新多,有古代名将的风范,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将才。

两人的友谊,两家的情谊

刘伯承和邓小平两位挚友不仅在战场上默契配合在生活中也是无话不谈的好友,甚至因为他们的关系,两家的人都成了好朋友,连邓小平大儿子的名字都是刘伯承帮忙起的。

1944年,邓小平的长子在山西的驻地辽县麻田村降生,一时间没有想到什么合适的名字,索性就临时取了个乳名“胖胖”。随后邓小平夫妇就投入到部队的工作中去,胖胖就被寄养在麻田村的村民家里。

有一天,趁着短暂的整休时间,邓小平夫妇终于有时间把儿子接来司令部团聚。刘邓两家人一起围坐在小石桌旁闲聊,看着已经两岁的胖胖,卓琳催着邓小平该给孩子起个大名。邓小平想了想说:“我们也给孩子取名叫太行吧,邓太行。”

图13刘伯承一家及邓小平一家

刘伯承在一旁不由得笑了起来,因为自己的儿子刘太行就是在山西辽县出生的,根据刘家的家谱,他的孩子是太字辈,又出生在太行山,所以就起名叫“太行”。

邓小平仔细想了想,也觉得两个孩子都叫“太行”不太合适。

于是就对刘伯承调侃道:“刘师长啊,你的儿子占了我们“胖胖”的名字,你可要给我儿子再起个好名字啊。”

刘伯承听后指着邓小平爽朗一笑,风趣地说:“这起名字是你政委的事,与我这个师长可没有关系。”

邓小平笑着反驳:“大家都说刘邓不分家,就你给起一个吧。”

刘伯承听邓小平这样说,这起名字是逃不过了。他把胖胖抱到腿上坐下,细细端详思索一番之后,随后在小石桌上用笔写下了“朴实方正”四个字说:

“这孩子长得可真周正,是个好孩子,朴实方正,就叫‘朴方’怎么样?”

大家听后都齐声说好,从此邓朴方的名字就这样定下来。

图14

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亲密的战友都有各奔西东的一天。

新中国成立之后,刘伯承辞去军队里的职务主动请缨去南京筹办军事学院,邓小平则继续留在西南进行战后建设,两人分别奔赴新的更需要他们的岗位。

临别之时,刘伯承特意把自己年轻时眼睛还未受伤的一张照片送给邓小平。照片上的青年双眼炯炯,英姿奋发。他还在照片背后写道:

1916年袁世凯称帝,发生反袁战争。我在讨袁战争中于是年阴历2月27日在四川丰都城脑顶受伤,右眼残废,这张照片是此事发生前一年所照。之前不巧丢失,这是36个年头以后才找回的,送给你放在身边,希望能博君一笑。暮年之时,嘱托一言

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之后,刘伯承虽然还在军委挂职,但实际上并没有实权,已经算是赋闲在家了。再加上积年劳累,陈年旧伤复发,已是多病缠身。双眼几乎失明的情况下他也很少出门,只是偶尔去隔壁的陈毅家串串门,聊聊天。

图15刘伯承与陈毅在一起交谈

1972年陈毅病逝,这一消息对已是暮年的刘伯承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当时已经完全失明的他在小战士的搀扶下来送老友最后一程。

他来到床边用双手一点一点拂过陈毅的遗体,嘴里不断地喃喃,在场的众人无一不被这感人的情义落泪。这位征战多年的老人已经和太多的好友分别了。

1986年十月,躺在病床上的刘伯承已经意识模糊,他深知自己身体状况,在华国锋前来探望他时嘱托道:“我死之后,只有一个要求,让邓小平来主持我的追悼会,否则我绝不进八宝山。”

几天之后,94岁的刘伯承与世长辞。华国锋将他的遗愿告诉了邓小平,只见邓小平沉默良久,许久后沉沉地叹了一口气,低声说:“我知道了。”

图16

1986年10月16日下午,刘伯承的追悼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亲自主持。在会上他久久伫立在遗体前,送别这位相识半生的良师益友。

少年时期就立志“拯民于水火”的刘伯承用一生的时间践行了这个誓言。邓小平在《悼伯承》中说道,回首刘伯承为共产主义事业所走过的战斗历程,他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伟大贡献,中国布尔什维克——这个意味着真正共产党人的光荣称号,他是受之无愧的。


重庆律师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上一篇:暂无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